加入书架 首页
点击屏幕中央显示更多功能

学而篇第一

学而篇第一

《论语》二十篇,本篇最重要。朱熹指导读者“今读《论语》,且熟读《学而》一篇。若明得一篇,其余自然知晓”。本篇是总纲:为人生突出一个“学”字。全篇16章,读每一章都要用“正己”二字贯串。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在适当时候练习使用,不也是很愉悦的吗?有学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却不气恼,不也是君子的本色吗?”

1.时:在周秦时代,“时”作副词用时,意思只是“适时”。把“时”解释为“时常”最早要到汉代。

2.不亦说[yuè]乎:说,在孔子时代兼表示悦,到《孟子》时代已造出“悦”字来分担“说”的这部分功能。“说-悦”这种字对,称为“古今字”。

3.古时没有“朋友”双音词。朋指同门学友;友指志同道合的人,不管是否同门。

4.愠[yùn]:怨怒、气恼。君子,原先指社会地位高的人,到孔子时,常用它指人格高尚者,这里就是。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一个人为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欢冒犯尊上的,很少;不喜欢冒犯尊上而喜欢兴风作浪捣乱的,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本立而道生’。所谓孝悌,也许就是‘仁’树的根吧!”

1.有子:孔子晚年弟子,姓有,名若,小孔子43岁,一说小33岁(古文的“四”写成“亖”,在传写过程中难免与“三”字混淆)。

2.孝弟[tì](悌):弟-悌,古今字。鲜[xiǎn],少。

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⑴如图,甲骨文的“木”是树的形象,“本”是在“木”的根部加个记号,表示树根。与“本”相对的是“末”,是在树梢上做个记号,表示系统发育成熟最后出现的东西,并非粉末之末。

⑵我们做事,以种苹果树为譬,目标是得到树发育成熟后才有的那个“末”,即苹果。但工夫要下在根子上,使根深干壮、枝繁叶茂,达到花香果甜。

4.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与(與),通欤(歟),疑问词。仁既有“本”,可以把仁看作一棵树,树根是孝悌。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模样的人,不大会是仁人君子。”

1.人的思想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包括脸色)表现出来。巧言,花言巧语,掩饰想说的意思,以取悦于人。令色,相应于“巧言”,就是装扮出和颜悦色,掩饰真实感情,一定是假仁假义。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谋划而不尽心吗?与朋友交往而不守信吗?老师传授我的东西,我不努力学着去用吗?”

1.曾子:孔子晚年弟子,名参,字子舆,南武城人(故城在今山东枣庄市附近),比孔子小46岁(前505―前435)。

2.三省[xǐng]:在古代,“三”作为修饰动词的副词,不表示精确的三,只代表比二多些。

3.尽心待人谓之忠。即使是忠君,今天也应理解为忠于职守。

4.曾子每天多次反省的三个问题,全面包含了处理人我耦合的三个方向应遵循的不同原则。“忠”是我施与人的原则;“信”是对等交往的原则;“敬”是接受他人施与的原则,如右图所示。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要一心一意处理好政事,信实无欺。要节省开支,爱护人民,役使民众要在合适的时候。”

1.道:道-导[導],古今字,意思是领导、治理。

2.千乘[hèng]:一千辆兵车。每辆用四匹马拉,车载三位甲士,分别负责驾驭、持戈、射箭,车后有步兵七十五人,后勤人员二十五名,共一百名兵士。

3.国: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又称东周。《论语》所称的国,指周天子的诸侯国,如齐、鲁、卫、蔡,不同于今天的国家。

4.“人”与“民”有别,前者泛指任何阶层的人,后者专指下层被统治者。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为人子弟,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善事兄长,作风严谨,信实不欺。博爱大众,亲近仁者。躬行了以上六方面还有余力,还要学习文化知识技能。”

1.弟子有两种意思,一相对于受教的师尊而言,一相对于家中的父兄而言。这里属于后一种。本章所论弟子七学,是对未成年人学习的基本要求,做人与读书,位置要摆正。行有余力学文的周期不是指若干年月,而是每天。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娶妻看重妻子的贤慧,不看重容貌;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服侍国君能有献身精神;与朋友交往时能做到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谦称自己没有学问,我必定说他是有学问的。”

1.子夏:姓卜,名商,孔子晚年弟子,比孔子小44岁。晋国温邑人。本章承接上章,作用在于就“五伦”(即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进一步对成年人提出要求。

2.贤贤易色:这项要求是关于择偶的。夫妇是五伦之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成年第一件大事是结婚,所以放在最前面讲。

3.事父母能竭其力:上章首先谈到父子这一伦,但只是一般地提“入则孝”,是因为父母还不靠未成年人抚养。弟子成年后父母渐渐衰老,在生产力和医学水平极为低下的古代,为使父母能颐养天年,小辈只有竭尽全力。

4.事君能致其身:“事君”,其精神在于忠于职守,在任何社会里都是如此。上章针对未成年人,不存在事君的问题,所以不提;本章则必须补充。

5.上章针对的弟子,没有走上社会,谈不上交友。走上社会,那就“出门靠朋友”,本章因此强调。

6.成年后兄弟各自成家,渐行渐远,所以“五伦”中的“兄弟”,子夏不再提进一步的要求。

7.人生所学,无非是读书做人。一个成年人能如此妥善地处理好四伦,子夏敢肯定,即使其人谦称自己没有学问,此人一定是学了的。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表现在学习上,掌握得也不会牢固。做人要以忠信为主心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过失则不要怕改正。”

1.无友不如己者:无,通毋,参见9.25章。交友本来是为了辅仁进德,有人以本条指责孔子势利,是不公平的。有人说:“根据这种准则,比你高的人也不会和你交朋友。”看上去似乎有理,其实是今天朋友概念的外延任意扩张的结果。人处处比我高,我不追求与他交朋友,应当师从。而且,情况往往是某人这一方面不如我,另一方面却超过我,彼此也是可以交朋友的。即使身边某人样样不及我,交不了朋友,其中的忠信者也可以收为学生。这算势利吗?

2.惮:害怕。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人生大事慎始慎终,追念人生源流,民风就会归于淳厚了。”

1.慎终追远:慎,严肃认真对待;终,一件事的结束。追远,追念逝去的事物。民德,指社会道德或民风。

2.汉景帝时期的孔安国把“慎终追远”解释成“丧尽其哀,祭尽其敬”,太狭窄了。人老死,称为“寿终”。曾子强调的“慎终”不但涉及送终者,还涉及临终者,见《子张》篇19.19~19.20章及19.22章。即使对送终者而言,除“丧尽其哀”外也要强调对垂死者的临终关怀,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特蕾莎修女就是典范。

3.推而广之,与曾子可能有较深渊源的儒家经典《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任何一件事都有始有终;人生所做种种大事,都要严肃认真地做好结束工作,而不仅限于“人生”这一件大事本身。

《老子》就是这样使用“慎终”的:“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六十四章》)——一般人做事,常常做到快成功时却失败了。如果像开始时那么谨慎从事,就没有办不成办不好的事了。

4.魏晋南北朝人对《老子》的认同度很高,所以[梁]皇侃(488—545)《论语义疏》(以下简称《皇疏》)提到当时有一种说法:“‘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终宜慎也。久远之事,录而不忘,是追远也。”可惜《皇疏》对慎终、追远的广泛理解,后世未能很好地继承下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自《诗经·大雅·荡》,原意是人之初没有不追求善的,但少有至死仍保持这份善良的。在这狭义上,慎终就是把好人做到底;其实引伸开去,凡事无不如此:凡事没有不开头的,但很少能做到结束。人人能做到永远有始有终,而非始乱终弃甚至背信弃义,民德自然归厚。

《皇疏》对“追远”的疏解也很有启发性,既有“读史使人明鉴”的意思,也指祖先弃世,渐去渐远,其雨露之恩要追思,常念不忘。如此,民德还不归厚吗?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我们夫子到一个邦国,必定听得到那里的政事,这是他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提供的呢?”子贡说:“这是夫子靠了‘温良恭俭让’得来的。即使他是求来的,和别人的求大概也是不同的吧!”

1.陈亢[gāng],字子禽,齐国人,比孔子小40岁,可能是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礼记》记作子赣),孔子得力弟子,比孔子小31岁,卫国人。本章两人的问答应该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之后。

2.温良恭俭让:温,温柔敦厚;良,善良平易;恭,庄敬严肃;俭,朴素节制;让,谦逊礼让。教育家江谦(1876―1942)作注指出:温则人亲之,良则人信之,恭则人敬之,俭则人便之,让则人与之。故至于是邦,必闻其政。其中亲、信、敬、便、与都是动词,“便”[pián],安心;“与”,给予。

3.温良恭俭让的为人态度不是天生的资质,而是“六经”教育的结果。“六经”中除《春秋》是孔子所著外,其余五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都经过孔子认真的研究,并有所发明。《礼记·经解》有这么一段话: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可见一个人能表现出“温良恭俭让”,不通过教育不行。

4.其诸:或许,大概。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全面观察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了,全面观察儿子的行为。若能做到三年不改变父之道,真可称为孝了。”

1.没[mò]:通“殁”,即死亡。

2.本章的争议主要在“父之道”。如果父之道是歪门邪道,做儿子的马上改还怕来不及,还要等上三年吗?

3.在《论语》里“××之道”多次出现,如“先王之道”“君子之道”,原来所有这些“××之道”都指××的一套宗旨、理念或原则,像“恪守妇道”一样,都指正道。所以本章“父之道”要理解为人父应守之道。

4.本章的别解参见19.18章。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在实行的时候,以和谐为贵。古代贤君圣王之道因此才美。无论小事大事,这条原则都适用。”[注]“礼之用,和为贵”也有行不通的情况,知道和谐的好处而一味调和,不用礼来进行节制,也是不行的。

1.历代《论语》注家认为本章全是有子的话,本书不认同。本章最后一句话应该是《论语》编者的加注。后面7.16章是个很好的旁证,“子所雅言”同样的句法,也是编者加注。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诺言符合正义,才可能信守;恭敬符合礼节,才免受耻辱。看来‘姻不失其亲’这条古训,在道德领域也是可以遵奉的。”

1.言可复也:《左传·僖公九年》《左传·哀公十六年》两次出现“复言”,都是践行诺言的意思。

2.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信与义、恭与礼,这两对褒义词都很般配,而信与不义、恭与非礼则不般配。有子由此提出《仪礼》中的“姻不失其亲”作为道德领域的准则“亦可宗也”,即“也可以予以遵奉”。“因(姻)不失其亲”是失传的古代成语,意指婚姻最好是亲上加亲。

3.根据有子的提示,后人可以举一反三提升认识,如创作这样的格言:“仁近乎智,行有效也。”——不智之仁反而败事。这与罗素的下列名言不谋而合:美好的人生系由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上章有子实际也提出“礼”要与“和”联姻才好。《论语》中有子的言论只有四则,已足以表明有子是原始儒家中最具系统思想的一位方法论大家。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处不求安适,做事敏捷,说话谨慎,以有道德学问的人为标准来纠正自己,能做到这些就可说是好学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一个人能做到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傲,您看怎样?”孔子说:“还不错,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追求人生大道,富贵而彬彬有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呀,我可以开始同你探讨《诗经》了呢!告诉你前半段,你就知道后半段。”

1.“贫而乐道”语也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出自古《论语》。鲁《论语》作“贫而乐”,难以同“穷开心”区别开来,而“贫而乐道”则得到“君子固穷”“素贫贱行乎贫贱”的呼应,又与“富而好礼”对称。

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骨角、象牙、美玉、宝石都是美材,但分别要通过切平、磋圆、雕琢、研磨才能成宝器。这两句诗本来是歌颂卫武公其人如玉树临风,现在子贡能迁移到谈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大为赞赏。

3.告诸往而知来者: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往,已经发生的事;来者,未来尚未发生之事。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知道我,怕的是我不识人啊。”

1.《学而》篇首章是全篇总纲,接下来详论“正己”的方方面面,直到篇末三章才依次为首章孔子的三句话一一加注解。1.14章是针对“学而时习之”的;1.15章是针对师友切磋的;特别是本章,是针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

2.患:忧虑、怕。“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等于原始儒家追求“人不知”的效果,只是不把“人之不己知”当作心病而已。

3.为什么“患不知人也”?人生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回避不了。我不知人,根本无法建立适当的耦合。例如与人合作,不知道对方是骗子,必定受骗上当。不知道对方是我的“贵人”,就会失去稍纵即逝的机会,等等。

下一章

关注官方公众号,方便下次阅读

微信内长按三秒关注

建议您关注公众号,以免下次找不到当前小说

温馨提示:

1、如果在微信内浏览,请直接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以免下次找不到当前小说。

2、进入公众号后,点击左下方菜单“看过的书” 进入 “阅读记录” 即可阅读本书。

快看阅读  s.kkyd.cn

“加入书架”失败

你当前为游客状态,需登录后才可加入书架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马上揭秘!

退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