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首页
点击屏幕中央显示更多功能

金字塔和昆仑山

金字塔和昆仑山

讲中国人的智慧,为什么要从《周易》开始呢?我先讲一个故事。1798年7月,拿破仑率领他所向披靡的远征军来到了埃及。当他们在吉萨高原壮丽的晚霞下,亲眼看见那海一般辽阔、夜一般寂静的土地上,那些默默无言巍然矗立的金字塔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甚至放下了武器。拿破仑,这位被黑格尔称为“骑在白马上的时代精神”的英雄,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庄严地对他的远征军说:士兵们,4000年的历史正从这金字塔上看着你们!

这个时候,谁不会肃然起敬呢?

这个时候,谁又能无动于衷呢?

这,恐怕就是古老文明的魅力了。

我们今天要讲的《周易》,就是这样一种古老的文明。可以说,它就是我们民族精神文明的“金字塔”,是我们民族最早的智慧结晶。早到什么程度呢?比古埃及的金字塔大约晚六百年,但比“轴心时代”早。什么叫“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概念,也翻译为“枢纽阶段”。雅斯贝尔斯说,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世界上几个重要的文明民族,都出现了自己伟大的精神领袖和精神导师,包括印度的释迦牟尼,以色列的犹太先知,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有咱们中国的孔子、老子等等。这些伟大先哲的思想,至今还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显然,这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很了不起,所以称为“轴心时代”。

但是,咱们的《周易》,比轴心时代还早。早多少呢?大约还要再过差不多五百年,孔子、毕达哥拉斯和释迦牟尼才会诞生;然后再过差不多一百年,也就是《周易》出现六百年后,墨子、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会诞生。至于孟子、庄子、亚里士多德,则要比《周易》差不多晚七百年。因此,《周易》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金字塔”。而且,它也跟古埃及那个金字塔一样,充满了神秘,充满了谜团。

怎么个神秘,有什么谜团呢?这可说不完。举个例子吧!比方说,学术界一直有一种说法,说数学上的二进制,就是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周易》的启发下发明的。有了二进制,才有后来的电子计算机。这样算下来,我们今天能有电脑用,还得感谢《周易》。这也实在是太神了一点,很能让人觉得我们先前,确实是“阔多了”。可惜这事是真是假,也还说不清。据我所知,事情大体上是这样的:早在17世纪初,英国的代数学家哈里奥特,就在他未发表的手稿中提到了二进制。1670年,卡瓦利埃里又一次重复了这一发现。后来,莱布尼兹自己,也独立完成了这一发现,时间大约是在1672年到1676年。但是,莱布尼兹并没有马上把这一发现公之于众。1703年4月1日,莱布尼兹收到了法国传教士白晋的一封回信。白晋在信中告诉他,中国《周易》的八卦图,排列顺序与二进制记数法是相同的。这下子莱布尼兹高兴坏了。他没想到,自己的发现,与几千年前中国圣人的创造,竟然如此一致。他也为自己解开了古老的《周易》之谜而欣喜若狂。

这当然也不错,仍然能证明《周易》很牛。遗憾的是,白晋提供给莱布尼兹的图,是宋代哲学家邵雍改画的,并非《周易》的原图。就算是原图,也只能说《周易》“印证”了莱布尼兹的发明,不能说“启发”。这事韩雪涛先生有一篇题为《莱布尼兹、二进制与〈周易〉》的文章,说得很清楚,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查看。

不过,就算是误打误撞,或者如李约瑟所说,是《周易》中的“无意识巧合”,被莱布尼兹“有意识地发现”,也不简单。它至少说明,我们后人对《周易》,是可以做数学解释的。甚至我们也可以相信,《周易》当中确有某种数学的秘密。其实,也不光是数学,《周易》跟天文、历法、音乐、建筑、医学等等,都能扯上关系。古代的中国人,但凡有事,祭祀啦,打仗啦,做生意啦,娶媳妇啦,都要请教《周易》。现代的中国人,买房子,开公司,考大学,找工作,生个孩子起名字,也最好能有懂《周易》的人帮忙。所以,那些所谓“总裁国学班”之类,多半都要开《周易》课程。实话实说,这些拉扯,十有八九,其实不靠谱,是瞎掰,但又多少有些影儿,至少沾边。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周易》里面,确实有些“道道”;而这些“道道”,又构成了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才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风水的可以用来看风水,讲哲学的可以用来讲哲学。

这就非同小可,甚至堪称伟大了。有几本书会像《周易》这样,能让人们从不同角度做多种解释,还都能讲得通呢?也就是《老子》和《红楼梦》吧!《老子》和《红楼梦》,也是既说不清又说不尽的。陈鼓应先生曾借用尼采的比喻说,老子的思想就像永不枯竭的水井或清泉,只要我们把桶放下去,就一定满载而归。(《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周易》也是这样——要帝王术有帝王术,要房中术有房中术,要生意经有生意经,要辩证法有辩证法,全看你放下去的是哪只桶。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后人附会,不算。好,就算像你说的那样吧!但《周易》能提供这些“题目”,让大家借题发挥,至少也是“酵母”吧?大家对它感兴趣,恐怕也因为它触动了我们某根敏感的神经,搔到了我们的痒处吧?

再说了,后人在“附会”的时候,也不是一点“谱”都没有。至少,得跟《周易》对得上号。这就不可能不受到它的影响。其实,《周易》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说,《周易》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于是,我们民族的很多思想,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周易》。比如我们后面要讲的中庸和老子,就直接与《周易》有关。所以,《周易》不但是中国人智慧的“金字塔”,也是中国人智慧的“昆仑山”,即“万水之源”。讲中国人的智慧,不能不从《周易》开始。

可惜,《周易》又是一部非常难讲的书,更何况我也不是研究《周易》的。所以千万不要请我算卦,也不要请我看风水。这个我不会。我只能非常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周易》,然后呢,谈一谈从《周易》当中获得的一些启迪。主要是三大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什么是《周易》。第二部分,《周易》的方法。第三部分,《周易》的启示。这三个部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下面,就分为八节来讲。

《易经》与《易传》

先讲什么是《周易》。

什么是《周易》?我们通常所谓《周易》,其实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叫《易经》,另一部分叫《易传》。请注意,这里的这个“传”字,不念传达的传,要念传记的传。一个《易经》,一个《易传》,合起来,统称《周易》。有人说,《易传》不算,《周易》就是《易经》。这当然也有道理。可惜后世读《周易》,很少有不读《易传》的,还是搁在一起说吧!

那么,《周易》为什么既有“经”又有“传”?这就要搞清楚什么叫“经”,什么叫“传”。经者常也。经,就是“总这样”,叫“经常”;也是“不会变”,叫“恒常”。可见所谓“经”,就是永恒真理,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恒久之至道”。既然是永恒真理,那就颠扑不破,也就字字珠玑句句有理,刘勰称之为“不刊之鸿教”。这话直译过来,就是“一个字都动不得的伟大教导”,也就是绝对真理。这些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写成书,就叫“经”。或者说,经,就是代表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著作。这是我们古人的观点。

中国古代的“经”有哪些?儒家认为有六部,号称“六经”。其中一部已经失传了,剩下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也就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这些经典著作,是不是代表着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怕是不好说,咱们姑且不论。至少,它们都有两个问题,一是年代久远,二是语焉不详。这两条加起来,就给后人的阅读造成了障碍,造成了困难。比如《易经》的第一句是这样的——

乾。元亨利贞。

请问,你读得懂吗?读不懂吧!

再比方说,《春秋经》的头三句是——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咋回事呀?弄得明白吗?不明白吧!

所以,后来大家就都觉得,光有“经”是不行的,还得有“传”。传,就是对“经”的解释、阐释、说明、补充、发挥。比方说《春秋》,原本是鲁国的史书,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给它做注解、阐释、补充的,就叫做《春秋传》,一共有三部,号称“春秋三传”。其中最有名的,是左丘明的传,简称《左传》。当然,《左传》是不是左丘明写的,还有争论。但可以肯定,《春秋》是既有经,又有传。

同样,《周易》也是有经有传。不过,《易经》和《易传》,其实相差很大,满不是一回事。怎么不一样?内容不同,成书年代也相差很远。学术界一般认为,《易传》应该是战国末期到秦汉初年的作品。《易经》呢,那就早得很了,大约是在周代的初期,或者是殷周之际。《易传·系辞下》的说法更具体,干脆就说是在周文王的时候。司马迁也说《易经》六十四卦的著作权,应该属于周文王。不过我觉得,《易经》也未必就是周文王一个人的著作。但要说它的完成“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则很有可能。这样一来,《易经》的成书年代,就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前后。与《易传》的成书年代,要相差八百年左右。

不过,两书最大的区别,还在内容。简单地说,《易传》是一本哲学书。《易经》呢,则是占卜的书。占卜这种事,很早就有,世界各民族都有。比如西方人,就有占星术嘛!但是中国人也好,西方人也好,周人也好,殷人也好,占卜的方法,各不相同。殷人的方法是什么呢?用甲骨。具体地说,就是把乌龟的壳,或者兽类的骨头拿来,先在上面钻眼,然后放到火里面去烧。烧的时候,这个钻了眼的龟甲或者兽骨,会有裂纹,还会“扑扑扑”地响,所以叫“卜”。占呢?就是察看。看什么呢?看裂纹的走向和形状。然后由巫师来说,哎呀,这个是凶,这个是吉;这个事情可以做,这个事情不能做。然后把这个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这个龟甲或者兽骨的裂纹旁边,这样的文字就叫甲骨文。这是殷人(商人)的方法。

殷人用甲骨,周人用什么?用草,叫做“筮”(读如世)。用来做筮法的草,叫“蓍”(读如诗)。蓍草一共五十根,二十五根长的,二十五根短的。然后呢,随便从当中抽出来一根放在旁边,这叫“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剩下的四十九根,任意分堆。分下来看,最后是几根长的几根短的,然后根据这个做解释。

这样一说,相信大家都清楚了——殷人用龟甲,周人用蓍草;殷人的方法是卜,周人的方法是筮。但是不管卜也好,筮也好,关键在于怎么解释。上古时候,这个解释权,当然是属于巫师的。问题是,巫师也不能乱解释,不能信口雌黄,得有道理,有依据。这个依据,还得有权威性。怎样才有权威性呢?自然是某种解释或解释方法,屡试不爽。因此,这些解释和解释方法,就得记录在案。所以,据说夏商周三代,便都有卜筮之书。其中,夏代的叫《连山》,商代的叫《归藏》,周代的叫《周易》。这在历史上,就叫“三易”。

当然,这种说法,也未必可靠。因为夏代有没有文字,还很可疑,我们且不去管它!总之,《易经》就是用来算卦的,是卜筮书。《易传》则应该说是哲学书,而且很可能与荀子学派有关。郭沫若先生就有这个主张,李泽厚先生也说《易传》是“整个儒家最基本和最高的哲学典籍”(《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算卦和哲学,不是一回事吧?所以我们在引述《周易》的时候,要分清楚是经文还是传文。经是经,传是传,不能混为一谈。你可以说《周易》上怎么讲,但不要轻易说引用了《易经》。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易传》的话。说是《易经》上的,就不太准确,不太严谨。《易经》是占卜之书,怎么会说这个话?

这就有意思了。一本算卦的书怎么就成了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呢?

原来,《周易》是巫术当中有哲学,至少有哲学精神。这种哲学精神,在《易经》那里就有了。或者说得严谨一点,《易经》至少是有哲学意味的。这种哲学意味,后来被发扬光大,就变成了《易传》对《易经》的哲学解释。而且,按照后人的解释,这种哲学意味或者哲学精神,还就体现在“周”和“易”这两个字当中。弄明白这两个字的奥秘,我们也许就能走进《周易》这座“金字塔”。

下一章

关注官方公众号,方便下次阅读

微信内长按三秒关注

建议您关注公众号,以免下次找不到当前小说

温馨提示:

1、如果在微信内浏览,请直接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以免下次找不到当前小说。

2、进入公众号后,点击左下方菜单“看过的书” 进入 “阅读记录” 即可阅读本书。

快看阅读  s.kkyd.cn

“加入书架”失败

你当前为游客状态,需登录后才可加入书架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马上揭秘!

退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