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首页
点击屏幕中央显示更多功能

Chapter 01

Chapter01

自知情商

情商是什么

情商高就是心态好、脾气好、长袖善舞、八面玲珑?

当然不是。

实际上,情商是一门综合学问,它涵盖了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多方面的品质。在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提出的情商模型中,有五大要素: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处理相互关系。可见,情商既包含如何对待别人,也包含如何对待自己。

可是,很多人对于“情商”都有三种经典误读。

1.误读一:情商=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俗称“八面玲珑”

我们经常羡慕人际交往能力高超的人,觉得他们朋友多,路子广,情商也一定很高,可是情商并不等同于人际交往能力。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情商是察觉情绪存在、区分情绪类型、利用情绪信息来指导决策和行为的能力。

而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由此可见,人际交往偏重于关系的处理。而情商,偏重于情绪的把控。这是两种有所重合但又不尽相同的能力。

民国时期上海滩的青帮头目杜月笙,从水果铺学徒,闯进十里洋场,进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传奇性的人物。对于军阀政客、社会名流,乃至金融界、文化界等三教九流,他都能够倾力结交,除了人际交往能力,他的情商也很高,待人接物不仅有技巧,而且更具备设身处地的同理心。

杜月笙有一位著名的律师朋友。有段时间,律师朋友的生活忽然变得很拮据,但他又很要面子,不肯轻易向朋友开口求援,但是,杜月笙还是辗转知道了这件事。

如果是常人可能会认为,朋友经济拮据,给予经济支持,借些钱也不用提还款时间,已经是情分。但是,杜月笙没有这么做。他非常了解律师朋友的心理,以朋友的自尊心,绝不会允许自己接受别人带有同情的借款。否则,这钱借得不仅没有缓解对方经济压力,反而增加了心理压力,落得双方都尴尬。

所以,杜月笙的方法是:高薪聘请律师朋友做自己的法律顾问,既让对方的才华有用武之地,也让高薪拿得顺理成章,还照顾了朋友的自尊心,避免了简单粗暴提供物质援助的难堪。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一个合理的借口,既在朋友有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又维护了朋友的尊严。

这件事不仅体现出杜月笙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更能看出他的情商,善用同理心站在别人的角度,把握对方的心理,照顾对方的情绪。

所以,简单地把情商归为八面玲珑的人际交往技巧是一种误读。人际交往技巧是行为准则,熟能生巧,甚至可以游刃有余地成为本能反应。而情商,是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判断和梳理,根据对方的特点决定做事的方法,用恰当的方法照顾对方的情绪,这需要心里实实在在地装着别人,而不只是简单地运用人情世故。

2.误读二:情商=会说话

有些文章在朋友圈刷屏,类似于《情商高,就是好好说话》《高情商的人都懂得说话让人舒服》等等,给人的错觉是,只要把话说好说周全,情商自然也就高了。

实际上,话术技巧只是情商的一部分,情商不只是会说话,而是运用合理语言,恰当表达态度,并且推动事务进展。因为不想得罪人而和稀泥,为了表面和谐而只挑别人爱听的话来讲,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态度,不仅对做实事没有效果,还会让自己失去立场。

外交部代表国家维护主权、安全和利益,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一言一行,都会被特别放大和解读,所以,每一次公开发言都是考验。既要言辞恰到好处,不逞强;又要合理表达态度,不示弱。有礼有节,不卑不亢。

新闻发言人傅莹,一头标志性的银色短发,戴着金丝边框圆镜面眼镜,温文尔雅,却立场坚定。她擅长在谈笑间化解危机,以柔克刚。在第52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举行的“中国与国际秩序”专场论坛上,傅莹被问到一个难题:“中国是否对朝鲜失去了控制?”这种封闭式问题,无论回答“是”或者“不是”,都相当于间接承认中国干涉其他国家主权。

面对这么一个棘手问题,傅莹不改微笑地回答:“这种用语很西方……中国不是这样想的,我们从不控制任何国家,我们也不想被控制。”

回答坚定、优雅又不失霸气。行为上从容应对,不失风度。语言上坚定表达了立场和态度:一方面,崇尚和平,所以“我们从不控制任何国家”;另一方面,捍卫自身主权,所以“我们也不想被控制”。这几句听起来简单的话,假如单凭圆融的话术只能做到有理有据,而高情商却能分清场景与利弊,做到有利有节。

所以,情商高不仅是会说话,更包括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支持、反对、认同、抗议等真实的立场,推动事情进展。高情商并不是为了把话说动听,而是能够把事办妥当。

3.误读三:情商=有心机+城府深

情商高的人,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能敏锐捕捉到别人的情绪变化,对情绪充满掌控力和分寸感,不仅让自己大方得体,也给对方真诚舒适的感受。

有心机和城府深的人,则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刻意隐藏真实情绪,甚至不惜造假,看上去理智,但往往口是心非,言行不一。

从利益和立意上看,城府与情商,差别巨大。

我们现在常说的“人设”和“套路”,基本上成了新时代的“心机”代名词,如同一个人戴着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为了达到目的,不惜戴上虚假的性格面具。

2017年9月,一向以阳光幽默、深情款款形象示人的薛之谦,被突如其来的爆料卷入了舆论中心,在短短几天内,苦心经营多年的完美人设直接被摧毁,尤其被曝光几年前的受伤是自己制造的假新闻,还拍摄了别人的腿伤假装是自己受伤,只是为了博取同情和关注,带来流量和收益。这个新闻让很多原先的支持者震惊和愤怒,一夜之间,昔日的完美偶像走下神坛,变成心机深厚、满口谎话的陌生人。最让公众无法接受的,就是这种虚假的人物性格塑造让大家的期待落空。

“人设”这个词来源于编剧术语,意思是创造角色,赋予角色性格和个性。在心理学上,“人设”是指我们对于人际策略的选择,所以,人人都有人设,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但虚假的性格塑造是沉重的“人格面具”,和情商没有丝毫关系。

针对不同场景的需要,对自己的性格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也让别人感到舒适,才是情商高的的表现。

林志玲是公认的高情商,在娱乐圈这样复杂的环境中,一直形象得体。她上综艺节目基本零差评,不矫情不挑事,不因为受到刁难而和他人发生冲突,也不会因为环境差而罢工。凡是和男明星合影,林志玲都会用半蹲姿势,凡是节目里还有其他女嘉宾,林志玲基本都会穿平底鞋,并且刻意打扮得朴素一些。

有一次记者故意问她,孙红雷以前说过不会和她这样的花瓶合作,她怎么看?这种问题,怎么答都是得罪人,林志玲却说,我只会相信孙红雷大哥亲口对我说的话,我没听说过的,我都不信,而且他现在和我合作了,就是最好的证明,说明我的努力是有回报的。

知乎上有人提问,林志玲活得那么完美,照顾到所有人的情绪,不累吗?

获得点赞最多的回答是:“我们以为她很累,实际上是我们做不到,这对她而言不是装,只是深入骨髓的自然而已。”

这也是人设,但和薛之谦的人设不同的是:林志玲是用真诚在塑造自己的形象,用教养体察和照顾他人的情绪,而不仅仅只追求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才是真正的高情商,它源于性格深处的真诚和敏锐,而不是心机和城府。

画重点

在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情商模型中,有五大要素: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处理相互关系。

慢热型姑娘,未必输在爱情起跑线上

1.不耍心机,去找方法

A小姐是我话少而慢热的朋友。很意外,一个内向的姑娘居然通过“相亲”这样外向并且不被广大文艺女青年认同的方式,找到了合适的另一半。

我很想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

“我想找一个优秀的男人,于是像大多数有理想有追求、看过不少书的女人一样,努力把自己变成足以和他匹配的女人。结果,当我真的可以坦然面对我想要的那种男人时,却发现他们都已婚了,或者,他们并不需要我这样所谓优秀的女人,他们想要年轻、漂亮、简单的。

“好在我相信,这并不是全部,于是我接受了家人的相亲安排。我有个原则:先聊微信,熟悉之后觉得合适再见面。

“因为我秀气话少,不是引人注目的‘第一眼女人’,所以,贸然在彼此不了解的状况下相见不是好选择,但我细腻有趣,熟悉之后非常打动人。于是,我先和他在微信上聊起来。我观察了他的朋友圈,明白他的喜好,找一些容易回答的开放式话题,比如:今天忙了什么工作?最近的电影喜欢哪一部?去过哪些地方旅行?

“我掌握好聊天的节奏,既不过度频繁让人生厌,也不冷淡到让人备受冷落。冷热均衡的态度很快引起他的兴趣,我们更加深入地聊了新闻和共同认识的熟人。再然后,他主动提出见面,我没有立即满口答应,又休养了两天,达到自己最好的状态。

“第一次相会,我立刻感觉到了他的紧张和期待。经过前段时间的预热,我们不再像常规相亲一样坐下来摆条件,更类似老友会面,双方都很满意。我们的介绍人是我母亲的朋友,也是非常合适的引荐人,有些未必方便说出口的话,都可以放心交给这位阿姨周旋——既然已经相亲,就得调动好身边资源争取最好的结果不是?这不是心机,这是方法。

“我们的感情非常顺利,水到渠成,异常合拍。

“一年后,我们结了婚。”

2.找准差异化优势

高晓松在《鱼羊野史》里讲过一个宫斗故事:

慈禧的老公咸丰皇帝能够从那么多皇子中胜出,并不是因为他先天条件有多好,而是他和他的团队特别善于分析自我,找准优势。

当时,道光皇帝的前三个儿子全部夭折,谁是四皇子,谁就是老大。虽然按照清朝的惯例,皇长子未必有绝对继承权,但皇帝年老,年长的皇子更有优势,为此咸丰的母亲特地吃了催生药,咸丰成了老大。遗憾的是咸丰由于早产,体质非常差,小时候把腿也给摔瘸了,甚至脸上还有麻子,外在形象毫无优势,就连他的父亲道光最喜欢的孩子都是六皇子,也就是后来的恭亲王奕訢,眼看咸丰就要扎扎实实地输在起跑线上。

可是,老四咸丰的老师杜受田谋略过人,并且特别不信命;老六奕訢的老师则是刻板方正的书生,只走寻常路,只读圣贤书。咸丰最终的胜出,很大程度上在于杜受田合理运用了取长补短的规则,帮助他在两个关键场合获得了道光皇帝的认可。

第一次是道光皇帝组织皇子们南苑打猎,考验大家的骑射功夫。杜受田对咸丰说:你啊,一箭不发,因为你射箭也比不过老六,不如不出手。果然,晚上检点猎物,老六最多,道光特别高兴,但是,咸丰什么都没打到也很奇怪,道光接着问老四:“你怎么一个猎物都没有打着啊?”

咸丰说了这么一段话:现在正是春天,万物怀春,母兽即将产子,我怜惜这些动物,不想违天和,所以一箭不发。道光皇帝听完,非常高兴,认为四皇子有仁心。“仁厚”对于古代的帝王是非常高尚且难能可贵的品质,被作为选拔储君的重要标准。咸丰扬长避短,获得一次漂亮的加分。

咸丰的第二次胜出也很意外。

当时,年迈的道光皇帝把皇子们叫到面前,想了解他们各自的治国策略。杜受田再次提前叮嘱咸丰:皇上这次肯定要说自己老了,以后当然要靠你们。四皇子你的口才不如六皇子,一旦皇上说到自己老了,你也别接话,只管哭,避免与六皇子同台而衬托他的长处。果然像老师预料的那样,六皇子奕訢回答得头头是道,但咸丰边哭边表达:只要想到父皇千古这件让人这么难过的事,就没办法考虑其他问题。

答案让道光皇帝非常感动。

从身份上说,道光既是皇帝也是父亲,他既希望看到能干的接班人,也盼望儿子对自己有孝心。这种复杂多变的心理被杜受田准确捕捉到,避开六皇子能言善辩的长处,发挥四皇子忠厚、孝顺的特点,再次反败为胜。

3.没有绝对的优点和缺点

A小姐扭转了我对内向慢热型女人的成见。

她的“慢”不代表迟钝,不代表什么努力都不做,什么状况都不争取;她的“慢”只是没有热烈的包装、奔放的表达和夺人眼球的先机。可是,优点和缺点总是相生相长,表面上慢半拍的她,其实更了解自己和对方,更能够深思熟虑和周到待人。

即便在《非诚勿扰》这类相亲节目上,心动女生也不一定是话最多、表现欲最强的女人。能够轻易从人群中展露锋芒当然是优势,可是,恋爱是瞬间的打动,婚姻却是未来的长情,怎样在瞬间感动之后,磨合到合拍,走完一生的长情,其实慢热型女人在这方面有优势。

而聪明的女人,从来不拿自己的短处,去比较别人的长处,她们会找到自我最闪光的内核,默默把它擦得更亮。内向,就是一种深藏而稳定的力量。具备了A小姐的内秀、聪慧和执行力,谁说内向和慢热的姑娘就一定输在爱情的起跑线上?

同样,咸丰皇帝的老师杜受田运用了“错位”思考的策略,声东击西、扬长避短。哪有什么完美的人呢?别人细心,但你大局观强;别人口才好,但你观察力敏锐;别人爆发力强,但你耐力卓越。

情商不仅是把握与控制情绪的能力,更是理解他人和调整与他人相处方式的能力。变换角度,就有不同的结果,谁说厚道的人就一定要呆板地做事呢?

4.懂得扬长避短

无论是我的朋友A小姐,还是咸丰皇帝,都很清楚“扬长避短”的含义,他们很清楚以下三点:

第一,跳出消极圈,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提高自我满意度,逐步消除自卑情结。心理学调查表明,自卑情结以及过大的工作压力,容易让我们更倾向于关注当前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而乐观的积极心态培养起来并不难,记录你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进步,认真收下别人的赞美,多留意自己的专长,多谈论让自己开心快乐的事,这些事情在我们心中的分量就会加重,你的情绪会变得开朗,不会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第二,进行正确的定位和分析,发掘自我的核心优势。

两位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企业与个人的核心竞争力,都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和模仿。

这个概念对于个人也同样适用。人贵有自知,找到自己独特的优点,把它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强化和发扬,你会成为优势越来越明显的人。

第三,培养自己的“错位”思考的能力。同事细心,但你大局观强;朋友口才好,但你观察力敏锐;别人爆发力强,但你耐力卓越。大家都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他和齐威王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可是,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输了。

田忌的好朋友孙膑建议他改变策略,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下等马对好马。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还是同样的实力,只不过调整了出场顺序和心态,就转败为胜,你为什么不试试扬长避短呢?

画重点

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企业与个人的核心竞争力,都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和模仿。

打破完美光环,会露破绽的人更接地气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假如你这样表达自己,画外音实际上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我对自己的要求很高;第二,我对别人的要求也不低。

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无可厚非,可“别人”并不容易掌控。完美的人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受欢迎,因为他们自带玛丽苏和杰克苏光环,看上去无可挑剔,不露破绽,但相处起来却给人很大压力,不仅条条框框特别多,还会以“追求完美”为旗号,反复拖延,不停修改,多做无用功。

在心理学里,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和思维方式,它体现在做任何事情都力求达到尽善尽美,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具体表现有:苛求细节;充满智力和道德上的优越感;行事谨慎刻板,容易陷入思维定式;不能宽容失误;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等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完美的人其实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角色,他们并不偷懒,甚至非常勤快,却因为性格和行事风格过于精致、不接地气,让人无力喜欢、无法认同,非常不利于长远发展。

怎样巧妙地露出破绽,打破“完美”的僵局,获得认同感呢?提供三种参考方式:

1.无关紧要的短板,但秀无妨

大家都说小米CEO雷军的英文是个槽点,但这个槽点还蛮可爱的。

在一次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很随意地登上舞台,以我们最熟悉的英文打招呼方式向印度“米粉”问好——“Howareyou?”也不知是不是因为紧张,在问完好后,他脱口而出的竟然是:“I'mveryhappytobeinChina……哦,错了!是India才对。”然后,雷军自嘲地笑了。

在随后两分多钟的时间里,雷军的英文句子都非常简单。而面对雷总的英文,印度的“米粉”们却表现得非常狂热,台下连续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讲英语的印度人毫不在意雷军不标准的口语,反而热情追捧,连带着小米的新产品在新德里发布会的1600张门票获得超过10000名印度人的申请。大批的印度“米粉”不顾正午时分的炎热,争先恐后地去参观新产品。

按照思维惯性,雷军作为金山和小米的老大,以及当年在武汉大学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把四年课程全部修完的学霸,经历过无数次的演讲,见过万千大场面,显然不可能几句简单的问候英文都讲不好。以他的高智商和高情商,在印度发布会上说蹩脚的英文,是集自黑、卖萌、娱乐、站队于一身的非常聪明的“长线营销”。

长期以来,大家习惯认为技术产品发布会就应该具备像乔布斯那样严谨、细致、充满技术优越感的理工男风格,但雷军打破了这个思维定式。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么一个大BOSS,竟然和自己一样,说不好英语口语,语音甚至还不如自己好听,他的自黑和勇敢又让人觉得有趣和亲近。于是,我们很多人迅速被圈粉了,用自己的转发和评论为这次营销事件加油。

这就是巧妙展露破绽获得认同感最直观的例证。

在把握好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无关紧要的短板可以秀一秀,破绽只要露得可爱,就是加分项,会大大提高你的亲切度。

2.善于示弱,寻求他人帮助

刘邦和刘备性格上有不少相似之处。

为什么萧何、韩信这些文韬武略的有识之士愿意帮助出身草莽的刘邦,而不去辅佐项羽这样的大英雄?为什么张飞、关羽这种叱咤疆场的豪杰聚拢在刘备身边,而不肯为更具帝王气魄的曹操效劳呢?除去很多客观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刘邦和刘备都是善于示弱的人,他们愿意放低自己的姿态,以一个有理想但还缺乏条件去实现的形象,激起他人的同情心,从而主动伸出援手,为他们排忧解难。

相反,项羽和曹操英雄气概爆棚,看上去似乎具备超能力,还霸气侧漏,让人畏惧。在这样的领导身边工作,下属们压力倍增,甚至提出的大多数建议都不如无所不能的领导。既然你能力强,你就多承担。完美而强势的人,获得援手的难度非常大,他们总觉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却不知不觉陷入了“完美困局”,操心、劳碌,很难获得帮助和分担。

在破除完美光环方面,可以学学刘邦和刘备,懂得示弱,善于寻求支持。过分要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招人喜欢的特质,而恰到好处的示弱,容易拉近心理距离,容易分解任务,也会在职场上相对减轻压力,获得更多认同感。

3.说话接地气,放弃高高在上的拘谨姿态

言谈粗鲁、口无遮拦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还一上任就刷爆社交网络,一举一动都被截成小视频,点击量超高,成为国家元首中的流量担当。

在这些视频里我们看到,大大咧咧的特朗普爱和各国领导人握手比手劲儿;在比利时的北约峰会上,他想张开双臂拥抱迎面走来的马克龙,却万万没想到后者无视了他,先去拥抱了默克尔;访问以色列,他下飞机时试图与身后的妻子梅兰娜牵手,又被妻子无情甩开。

这些小细节和小破绽,让人在可笑之余也感到亲切,和一般政治人物完美的微笑、恰当的举止反差巨大。

特朗普真实率性,甚至毫不掩饰地说自己基本不读书,知识来源几乎都是看电视;他也毫不避讳喜欢金钱和美女,冷不丁说几句风凉话,在Twitter上用未必恰当的言行维护女儿,怼回反对者,毫无偶像与政治包袱,就像身边的普通人。

特朗普各种出格的言论代表了大多数人内心里那个隐藏的本我,他说的每一句具有冒犯元素的言语,几乎都是我们平时在恼火愤怒时可能脱口而出的话,于是,这些看上去非常明显的缺点戳中了很多人的同理心。特朗普表面上暴露了缺点,实际上却给自己打造了接地气的风格,与竞争对手迥然不同,独树一帜。

显而易见,特朗普习惯性地夸大其词,可是,他的肆无忌惮让他看起来更像一个“率真”的总统候选人。在这个方面,他的竞争对手希拉里则显得太“假”了。从希拉里竞选团队透露出的邮件和信息显示,她几乎是在疯狂地、事无巨细地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完美的总统候选人。

在人际交往中,同理心是非常关键的因素。360度无死角完美的人看起来不具备同理心,他们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别人不愿意和他们多沟通。甚至,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多数人会带有偏见感地认为,即便我和你沟通,你也未必能与我感同身受,理解我的烦恼和苦闷,没准我还会被嘲笑和无视。

久而久之,完美的人一方面被架上了神坛,贴上了“女神”或者“男神”的标签,另一方面实际上却被边缘化了。想一想那些讨人喜欢的女人和男人,谁没有破绽呢?林徽因的坏脾气、林志玲的娃娃音、杨幂的自黑体质,都和雷军、刘邦、特朗普一样,拉近了自己和大众的距离,有意无意破除了完美光环的障碍。

不想当完美的人,需要多关心周围人的话题,那些无伤大雅的抱怨,以及大家都普遍具有的烦恼,最能引起共鸣,比如:“年假不敢休”“工资撑不到月底就见光”“加班加到吐血”“爸妈又催着去相亲了”“小孩升学真头疼啊”,等等。这些常用的吐槽话题,与核心任务无关,就像“你吃了吗”“今天天气真好”一样安全无用,却是拉近人际距离的小窍门,即便你再优秀,也同样食人间烟火,一样有烦恼,有了这种相同性,还会害怕缺乏认同感吗?

画重点

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和思维方式,它体现在做任何事情都力求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缺乏弹性和灵活性。

具体表现有:苛求细节;充满智力和道德上的优越感;行事谨慎刻板,容易陷入思维定式;不能宽容失误;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

老板交代了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怎么办

从《王牌特工》到《碟中谍》,再到《007》,大家都爱看主角挑战不可能的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无法完成”的任务都令人望而却步,它可能超出了职责范围,可能迫于时间紧张难以完成,也可能工程浩大不在统筹能力之内……总之,这种任务看起来“不切实际”,但老板交办下来又不敢推卸,究竟应该怎么办?

职场中,我们并不是总能游刃有余、应付自如。调查显示,25.1%的人表示经常会遇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64.9%的人表示偶尔会遇到。认为任务“不可能完成”的首要原因是个人能力不足,占到25.3%;其次是上司强人所难,占到15.8%;不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和缺乏信心均占到14.9%,居于第三位;其他原因还包括时间不够、个人懒散、客户严苛等。

由此可见,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得加上引号。首先要分析清楚,到底是任务真的不可能完成,还是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到底是畏难心理在作祟,还是被上司高估了能力?

其实,我们可以把任务分成“看似无法完成”和“确实无法完成”两种,分别讨论解决方案。

1.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用任务分解法(WBS)各个击破

任务看似不可能完成,可能是误判了工作真正的目标,或者有畏难情绪,甚至在心理上提升了它的难度。我们首先尝试通过任务分解法,化繁为简,各个击破。

任务分解法又叫工作分解结构(WorkBreakdownStructure),简称WBS,跟因数分解是一个原理,就是把一个任务分解成若干项工作,形成完整的、可量化的步骤,再把一项项工作细分到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

给每一个分解后的任务步骤规定具体的完成时间。因为比较大型的任务往往周期较长,通常无法及时收到反馈和激励,不容易坚持下去,所以必须设置较短的周期作为阶段性目标,让自己在执行当中看得清成果,每做一件事、每过一天都有接近目标的成就感。

最后,坚决执行分解过的任务。把分解后的任务写下来,附上开始和截止的时间,标注进度,以最直观的方式把握整个任务的进展情况,培养掌控感,这也是对抗拖延症的有效的办法之一。

总结一下,任务分解法就是把复杂抽象的任务分解细化为具体的、可执行、可操作的事项,然后依次各个击破,完成任务。

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就像一头大象,无从下手是因为没有把任务进行梳理和分解。掌握了这个方法,能够把思路规划清楚,量化完成情况,很容易估算出结果和成本,作为向上级报告任务完成情况的参考和工具。

2.确实“无法完成”的任务:不说“我做不到”,明确“我能做什么”

职场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不是任劳任怨,而是要学会“管理老板”。“管理老板”的含义不是对他发号施令,而是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恰当的沟通,帮助老板明确你的能力范畴、擅长方向和提升可能,这样,他对你的预期就会比较合理化。

对于常规任务,我们尽全力完成,甚至超越老板的预期。无法完成的任务,更需要尽快说清楚。领导者通常管理很多人,关注点分散,有时仅凭一两件出色完成的工作就对你产生了过高的预期,以至于把难度超出你能力的任务交过来。这时,硬着头皮接受并不是最佳选择,在职场中完成任务并不等于负了责任,做完工作与结果优秀是两件事情。

所以,尽快与上级沟通,并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他“这项任务我完不成”,而是列出完成方案,告诉上级凭借你一己之力,这项工作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比起你个人完不成任务,老板更在意的是工作的整体损失,这时,顺势提出你的解决方案供他参考,包括:更合适的人选、更合理的时间节点、额外需要的配合,等等。

另外,建议你不要完全退出任务,而是用谦虚积极的态度告诉上级,你有能力并且也希望承担这项任务中的某一部分。这种主动积极的处理方式,会让上级对你刮目相看,甚至会在未来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持,而对于你自己,不仅没有推辞工作,还从中得到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3.常常给自己设定“无法完成”的任务,就不再害怕“无法完成”

心理研究发现,总是向前看,关注自己距离目标还有多远的人,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更高。他们把未完成的工作当作动力。相反,那些总盯着自己已经完成多少工作的人,则很容易懈怠,注意力经常分散。

FacebookCEO扎克伯格回母校哈佛大学做毕业典礼演讲时建议,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目标,要有完成更重要任务的计划。扎克伯格创建的Facebook是社交网站,这家公司的使命是把全球人类连接在一起,公司的各项经营包括他本人的行为,都是在这个大目标指引下运转。

在这个看似无法完成,或者说很难完成的大目标下,扎克伯格每年都会给自己定下年度目标:2009年,每天打领带去上班;2010年,学习中文;2011年,吃素;2012年,每天都亲手写代码;2013年,每天认识一个Facebook公司以外的朋友;2014年,每天写一封感谢信;2015年,每两周读一本书;2016年,跑365英里,并做出一个供家庭使用的人工智能助手。2017年他的年度计划则是,走遍美国所有州,与每个州的人交谈,了解他们在想什么,熟悉他们的生活方式。

这些年度目标都服务于扎克伯格为自己设定的总体目标:通过社交网络连接起每个人。他的每一个年度目标都方向一致,围绕了解多元文化、了解不同人的思想等,最终还是为了建立更广泛和便捷的社交网络。

任务分解能检验理想是否恰当,假如制定的大目标完全没法分解细化,其实是在告诉你:它太不现实,必须调整。化繁为简、化整为零之后,才能把空中楼阁的理想,分解成具体可操作的步骤,明确工作的方向。

所以,我们也要学会给自己设定一些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然后拆解成日常可以重复练习和坚持的动作。目标明确之后,每天的工作更有意义,更容易坚持。坦率地说,很多工作看似无法完成,是因为挑战了人的舒适区,自我要求也不高。长期只做“容易完成的工作”,提升空间不大。恰当地挑战“不可能”,更有利于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在职场和生活中走得更远。

画重点

任务分解法又叫工作分解结构(WorkBreakdownStructure),简称WBS,跟因数分解是一个原理,就是把一个任务分解成若干项工作,形成完整的、可量化的步骤,再把一项项工作细分到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

办公室恋情,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在一项2600人参与的问卷调查中,近三成的受访者承认自己经历过办公室恋情。这意味着:你身边十个同事中也许有三个曾经或正在经历办公室恋情,这是个非常高的概率。

但是,办公室恋情同时让我们的脑海里闪现一些与“危险”有关的词语,比如“隐婚”“外遇”“潜规则”,等等。办公室恋情处理起来并不简单,究竟应该怎样面对呢?

1.办公室恋情的真相

无论恋爱对象是平级的同事还是上司,确定关系前的第一门必修课,叫做“尽职调查”——深入全面地了解对方的情况,其中包括:他是否真的是单身,是否直男,是否有上进心,是否品德良好,是否撩妹成性——千万不要觉得这是心理防范过度,如果不做好前期的信息了解,有可能会稀里糊涂陷入一段自己难以掌控的男女关系。

基本情况清楚之后,不妨问问自己,两人究竟是出于真情流露彼此吸引,还是仅仅因为接触频繁耐不住寂寞?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做了一个“糖果实验”:给一些四岁小孩每人一颗软糖,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掉,则只能吃一颗;如果等二十分钟,就能吃两颗。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二十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或者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他们最终如愿吃到了两颗糖。这个实验对孩子们进行了长期的访问,那些在几岁时吃到两颗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依然能够等待,不急于求成;而经不起诱惑只吃了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固执、羞怯、退缩。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延迟满足”,也就是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或许你刚毕业初入职场就遇到了指点迷津的人;或许被上司批评之后有人几句点拨开解温暖了你;或许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你,遇到了一起吃饭聊得来的人;又或许在杀伐决断的职场上他和你配合默契。经不起这些小小甜蜜的你,就像糖果实验里架不住诱惑的孩子。有时候,耐住性子多等等并不是坏事,就算等不来第二颗糖,至少也没有大的损失。

可是,如果不对所处的职场环境和对方的状况做充分了解,就一头扎进办公室恋情中,很可能事情的发展会超越你的想象。《欢乐颂》中的邱莹莹,在和白渣男恋爱前如果稍微多了解一些必要信息,就不会受到之后的伤害。

2.什么样的办公室恋情更容易修成正果

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提出过一个有名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爱情关系中的温暖体验;承诺则是维持关系的期许或担保。办公室恋情与生活重叠度高,容易厌倦,关系往往会很快停滞不前,不容易产生激情,也不愿轻许承诺。除此之外,不平等的薪水、职场成就的高低都可能会让另一方最终心理失衡——这些都是你将要面对的现实。

而在一项61432人参与的调研中,有20.4%的被访者表示公司口头规定禁止办公室恋爱,9.8%的人表示公司制度里有相关的限制条款。另外,超四成人会为办公室恋情辞职换工作,一旦发展成功,他们中至少有一人会全身而退。这说明办公室恋情极大地影响着当事人双方的职业规划。而在事业的上升期,不是所有情侣都愿意牺牲职业生涯。如果频繁发生争吵、时常感到挫败,那就表明需要在恋爱和工作中做出调整。

办公室恋情还常使你混淆职场和家庭的界限。我们很难同时保持工作拍档与恋人的角色,或者说很难在这两个角色之间切换自如。当情侣或者夫妻两人从事相同领域的工作、效力于同一家公司、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很难区分职场和家庭的边界。如果你的恋人是部门负责人,而你是普通员工,当人们对你赞叹时,他们也会掂量一下,自己赞美的是领导夫人,还是公司同事?遇到人员调整或者项目变动,其他人也难免会怀疑这里面有你跨越岗位献言献策的成分。

时间久了,爱情或婚姻中的双方难免遇到各种猜测和流言:你的晋升可能被迅速归结于“靠人上位”;你的平常可能被讽刺为能力太差;即便努力与实力兼备,你依旧很难被公平评价。这种低效又虐心的环境,并不好受。

3.假如恋情失败,怎样收拾局面

接着前面的调研,43.8%的人表示不支持办公室恋情,最重要的原因是担心失败之后无力收场,对工作造成不良影响;64.5%的人表示身边的办公室恋情基本以失败告终,能携手走入婚姻殿堂的很少。

假如恋情终结,首先要确保自己能化解难过、失落等一系列分手之后的负面情绪,不影响工作;其次,在公务中面对曾经最亲密的人,能受得起尴尬,面不改色地继续合作;最后,需要准备合理的说辞应对同事的询问,并且做好被谈论的心理准备——很可能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你的失恋经历会成为公司里其他办公室恋人的反面教材。

假如分手对象是你的上司,情况更复杂一些。由于职位的悬殊,在以后工作中很难做到真正客观公允。比如,一些原本属于你,或者凭借你的实力能够拿到的机会,上司可能会考虑到避嫌而改派他人。

邓文迪和默多克在一起时,舆论非常关注她究竟靠什么上位,甚至不认为她的耶鲁大学MBA学位有什么了不起;离婚后,很多人热烈议论她将被如何扫地出门,如何面目可憎;直到她传出新的恋情,舆论还是众口一词地评价她是在“报复前夫”。

挨过足够长的时间之后,人们才承认,这是个自己就能活得精彩的女人。强大如邓文迪,自然可以对外界评论一笑置之,但是,绝大多数普通女人确定自己能处理好分手后的各种问题吗?

可是,办公室恋情也并不是像洪水猛兽一样可怕,充分了解利弊,有助于我们客观判断。

在牛人辈出的常春藤名校斯坦福大学,有13%的老师和自己的同事结婚。斯坦福大学科学历史学家希宾格研究过很多学术界的夫妻,她说:“和自己的伴侣在同一个地方上班的好处就是他能够深度理解你工作的喜悦、诉求和难处,同时在苦闷的时候,有一个随时都在的倾听者。”希宾格教授的丈夫罗伯特也是斯坦福的科学历史学家。罗伯特表示,相同职业的情侣和夫妻还可以营造团队氛围,他们会一起进步,庆祝对方的成功,为彼此在职场取得的成就喝彩。

所以,我总结了一些办公室恋情的原则和方法,分享给大家。

1.选择是否公开恋情,取决于两个人共同的职场规划和内心承受力,但是,反对隐婚——不仅不诚信,反而会让双方陷入更多的危险和诱惑。

2.在家里不要谈工作,在工作中不要谈家事。

3.当另一半在工作当中取得成绩的时候,由衷地为他高兴。

4.在工作之外,适当多一些个人空间,有利于保持新鲜感。

事业爱情双丰收,是女性的梦想。职场需要我们以成年人思维做选择,对所处的环境充分了解,对自己的选择全权负责,这才是双丰收的前提。

画重点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眼前即时满足的选择取向,和在等待过程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用标签化方法确定自己的职场“人设”

生活中大大咧咧的人,总会被原谅有口无心;严谨细致的人,别人会理解他的敏感和较真;在一群西装革履的人当中,如果穿着T恤牛仔裤的那个是名程序员,我们就不会觉得怪异;经常请假并且完不成任务的同事,如果是关系户,大多数人就会觉得正常。

为什么呢?因为这就是被标签化的职场人设。

人设由来已久,古人就常用一些标签来界定不同人物的性格类型,比如:君子不器、仁者不忧。司马迁在《史记》里,已经开始用标签给相同类型的人分类了,比如游侠、酷吏,这就是古代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被标签化的时代里,“人设”这个概念,对于生活和职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标签化是将某个特定的人定型化或者归入某一类,而不是把他当作一个独特的个体。标签化的便利在于能够辅助认知,提高人际交往的效率,节省沟通成本。

“人设”则是漫画里的术语,包括人物造型、服装样式、神情个性等。简单来说,职场人设体现了你是什么样的人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标签体现你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1.明确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筛选有效标签,初步确立职场人设

大约有22%的职场人认为自己的职业定位模糊。

造成职业定位模糊的原因在于:很多人是什么感兴趣就做什么,缺乏对于优势的发掘和正确认识。还有人表示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势,好像哪方面都不太突出。

那么如何精准地进行职业定位呢?以下有三个问题,来帮你明确职业定位。

第一个问题,生活中你花大量时间在做的事情是什么,总结出在这个过程中你积累的核心能力。比如你花了大量时间看电视剧,但如果你不够了解制作过程,仅作为消遣娱乐来看,那这就是一项偏享受类型的活动。相反,如果你本身从事影视行业,那么阅片量就可以作为核心能力的积累。

第二个问题,工作中你花大量时间在做什么,并总结在此过程中你积累的核心能力。比如你在外企从事公关工作,那么你的核心能力应该包括协调维护公共关系、策划组织公关活动。

第三个问题,结合上述两个方面,生活和工作中积累的核心能力重合的部分,就是最适合你的职业定位。

根据职业定位,筛选属于自己的标签。标签的设置要合情合理。比如,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就别费劲地给自己贴“活泼开朗”的标签了,可以是“踏实勤勉”“认真靠谱”之类。

标签化的职业人设很像游戏里的“打怪升级”,需要花时间,通过事情来证明自己确实与标签一致。你给自己贴上“好学”的标签,至少要做到多看书,多问问题;贴了“可靠”标签,就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热情”的标签下,你得常常微笑,主动打招呼。用事件来锻炼自己,由一些简单的“词语型标签”,过渡到能够证明能力的“事件型标签”。类似“某某行业峰会就是她统筹的”这样的具体事件,才是能让你与众不同、变得更有分量的标签。

明确你是什么样的人,要对职业定位进行合理评估,预判能力范围。标签是你自身特质的体现,这一部分的职场人设是现阶段的你已经达到的水平。

2.利用标签的“自证预言”功能,达到预期目标,实现理想的职场人设

自证预言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它指的是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是不是正确,都或多或少影响到行为,甚至,这个判断最后真的能够实现。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让学生们做测试,随机分组,抽取一组,告诉他们测试结果表明他们的智商比其他组的都要高,一段时间之后,这组学生的成绩和平时表现真的都优于其他组学生。

当你有强烈心理预期的时候,这种预期会筛选我们接收到的外界信号,并把不符合预期的信息自动过滤掉,从而更容易强化和塑造我们的行为去接近预期——这就是职场人设积极暗示方法的心理学依据。

职场人设应该包含我们对自己的心理预期、职业规划和未来方向。你期望自己成为哪种人,就给自己贴上哪种标签,再用重复的行动去佐证这个标签,假以时日,它就会真的变成你职场人设的一部分。

我们来看看马云是怎么通过标签的“自证”效应来达到预期目标的。

在创业之前,马云是一名出色的教师,但他清楚教学并不是长期职业规划。后来,他在国家经贸委工作学习了一段时间,又参加了亚洲电子商务大会,迅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场人设,那就是互联网从业者,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马云常说自己性格非常外向,热爱接受挑战。他甚至还会表达一些在外界看来是“狂妄之词”的言论,比如“2004年,我们要实现每天利润100万;2005年,我们要每天缴税100万”,他还说过“阿里巴巴将是贸易的代名词”!

这些话在当时产生过巨大的轰动效应,也使人们把马云定义为有野心的、狂妄的企业家。事实上,在工作和生活中,马云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处女座。他给自己贴了这些看似疯狂的标签(更类似于心理暗示和心理预期),找到“从前”和“现在”的核心关系和目标,并且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最终实现它。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做相应的职业规划和梳理。这一部分的职场人设,是现阶段未完成的,也是你未来努力的方向。标签可以起到自我暗示的作用,从而实现理想的职场人设。

3.配合职场需求,去调整标签和职场人设,才能优化成长

职场的“成长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刚进入职场,想的是站稳脚跟,和同事建立良好关系;等到较稳定的时期,就会偏重于寻求更大发展空间、更多突破。在职业生涯的不同时期,你的标签和职场人设都应该有所变化。有时候它和你最近密切接触的人有关,有时候和你看的书有关,这些变化意味着你开始积极配合职场需求,进入了一个上行通道。

比方说“好学”“勤奋”这类标签,常常是给新人使用的。

大多职场新人,首先希望给人留下好印象,言谈间可以常常请教同事和上级问题;平时也带着记事本,随时记下有用的信息;并且经常阅读,把看书作为生活中重要的业余爱好。职场小白时期,很难快速做出成绩,同事和上级都是用“观察”来给你贴标签。这时,就需要你让自己的特点“可视化”。简单来说,你想让别人给你贴上什么标签,你就要去做符合这个标签的事情。就好比“好学”这个标签,要做的就是多问、做笔记、看书。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积累,而不是装样子。装样子持续不了多久,人设就会崩塌。

如果你已经是位职场高手,可以考虑一下:在你做过的工作中,是不是有值得骄傲的经典案例?别人在讨论这些经典案例的时候,对你做出的评价就是你的标签。你希望自己能够匹配更高级别的标签和人设,就需要学习更多技能,完成更有难度的事情。

同一时期的职场人设,也可以不尽相同。比如:与老板相处,你是“核心员工”;与同事相处,你是“项目担当”;与客户相处,你是“专业人才”——这就是人设的多维化。除此之外,标签的差异化也非常重要。在高科技企业,除了和大家一样会写代码,穿着圆领T恤衫,假如你还“文章写得好”,甚至“歌唱得不错”,这些特别的技能,决定了你会成为脱颖而出的员工。

画重点

标签化,是将某个特定的人定型化或者归入某一类,而不是把他当作一个独特的个体。标签化的便利在于能够辅助认知,提高人际交往的效率,节省沟通成本。

人设,原本是漫画里的术语,包括人物造型、服装样式、神情个性等。简单来说,职场人设体现了你是什么样的人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标签体现你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下一章

关注官方公众号,方便下次阅读

微信内长按三秒关注

建议您关注公众号,以免下次找不到当前小说

温馨提示:

1、如果在微信内浏览,请直接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以免下次找不到当前小说。

2、进入公众号后,点击左下方菜单“看过的书” 进入 “阅读记录” 即可阅读本书。

快看阅读  s.kkyd.cn

“加入书架”失败

你当前为游客状态,需登录后才可加入书架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马上揭秘!

退 出